返回首页 | 收藏本站 | 
湘行天下厨政管理团队,湘菜名师,湖南名店
 美食新闻

朱伟采访笔记,吃货的传播力量

信息来源:人物专访    发布时间:2013/7/13 16:01:58    浏览:2459

从2010年初推出“年度专刊:《年夜饭的艺术》”开始,《三联生活周刊》就一发不可收拾地说起了美食话题,而这一系列“有关品质”的选题策划与敲定,无不与主编朱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至今年7月,《悦食》试刊号随《三联》主刊赠送发行,这位爱美食、讲文化的朱伟,誓要将食文化带入这本“沉甸甸”的新闻周刊,引起更多人,关于“生活”的共鸣!

  采访笔记

  邀约朱伟老师做这一次的专访,原本是为近几年《三联生活周刊》频频涉足美食文化专题,且做得风生水起,加之新作《微读节气》上市,于是促成了这次的对话。而稿件刊登前夕,又恰逢《悦食》试刊号随《三联》主刊发行,这无疑又为美食读物添砖加瓦。本来想给朱老师做一个补充采访,无奈时间紧迫,未能如愿。希望随此势头,让更多的美食爱好者、美食从业人,将中国的饮食文化深入解读、广而宣之。

  美食 生活放大镜

  说到一直以社会调查为己任的《三联生活周刊》,频频涉足美食圈,朱伟坦言:“第一次的‘年夜饭’专刊并不算成功。”

  “我们的记者都是擅长做新闻采访、社会调查的媒体人,让他们一下子转变成美食专栏作者,确实有些困难,因此我们的《年夜饭的艺术》《茶叶极限》两期涉及美食、品位的选题,还是以‘调查’为主导,直到专栏作者殳俏加盟之后,才算真正地将美食美酒的文化引入到我们这本新闻周刊中。”

  如朱伟所说,现在的大环境,人们对生活的需求更加关注,其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对社会新闻的兴趣。因此,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很多新闻类媒体都开始以自己的平台承载更多的生活品质的内容。如《时代周刊》,也将品质生活转化为文字跃然纸上,给读报增加了“味道”。

  对于如今趋同化的美食专栏,朱伟希望做出“引人思考”的食文化报道,填补我们日益缺失的对美食本味的追求。

  从“原味学”说起

  “美食是有厚重感的!”朱伟心中的美食,不只是味道。

  从《茶叶极限》之后,朱伟主持的相关美食文化的报道,慢慢地从新闻调查转向了文化细说。最让朱伟满意的就是那期《盛世之素》,杂志社派出若干小组,对云南的菌(蘑菇)、浙江的杂(杂粮)、天目山的笋……从食材入手,长线操作,将一种文化讲明讲透——透入人心。

  这种报道方式,源于朱伟日常的阅读积累,他从唐鲁孙、梁实秋、蔡澜的文字中,体会到了他们对美食的感觉。这也给了朱伟要加大生活专业报道力度的灵感与动力。打破现下形式大于内容的美食包装,回归对食材与文化的讲究,被朱伟当做“生活专业报道”的宗旨。

  面对日益发展的新媒体,朱伟相信,有深度的平面内容,依然拥有着专属读者群。就如上一年的《年货》专刊,实现了发行翻番的壮举。在立体化发展的今天,人们依旧需要“说到心坎儿里”的文字。

美食反映了整体文化情况,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食亦然。如今,美食文化复兴已经先于其他领域。朱伟正是看中了这个时机,开始放手去挖掘美食文化的传统。

  在此之前,朱伟已然是一个“吃货”。他自己吃、自己做、自己思考——他喜欢在家做饭,也为此津津乐道;他喜欢低调的开水白菜、时令的刀鱼;他会参考过古文献之后写出《考吃》,尽管他自己谦虚地说,这书与现实缺少结合,略显冷冰冰,但读者依然可以从中品到文字的“香味”!

  从朱伟口中说出的美食,让人有一种感觉,他的语言、他的文字、他的选题,将日益严重的美食外形化,回归到对食材的理解与处理。就这一点,他并不讳言:“日本人比我们现在做得好,尽管日本对美食的追求是从中国引过去的,却被他们发扬光大,而被我们自己抛弃。”

  朱伟最大的希望,是经他手的美食文化传播,该像唐鲁孙笔下的蛋炒饭、汪曾祺书中的红烧大葱……透着文化,传出味道!

和朱伟一起品味“书香”

  和朱伟聊美食,品尝到的是满满的文化感。他不经意提到的一个人名、一个典故、一本著作,都让人忙不迭地记录在案,有时间再慢慢回味……

  《唐鲁孙谈吃》

  作者:唐鲁孙

  唐鲁孙,镶红旗人,珍妃、瑾妃的堂侄孙。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出身贵胄,自幼出入宫廷,对老北京传统、风俗、掌故及宫廷秘闻了如指掌;年轻时只身出外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又熟谙各地民俗风情。

  这套书是作者晚年的忆旧之作,信手拈来,妙趣横生,既可以使人增广见闻,又可以补正史与民俗学之阙。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 本书以谈吃为主题,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地写出来,南北珍馐,水路杂承,无不见于唐鲁孙笔端,更难得的是作者将许多佳肴的用料与烹制方法也记录下来,成为珍贵的资料。

  《随园食单》

  作者:袁枚

  袁枚,清代诗人、诗论家,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33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

  《随园食单》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茶酒单14个方面。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14世纪至18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及美酒名茶。

  《调鼎集》

  作者:童岳荐

  童岳荐,清代扬州盐商。该集全10卷,属清代中期的烹饪书,总结了多家厨师实践经验。该书介绍了正宗的扬州菜的烹调方法。尤其是书中收录了300多种鱼菜,并附有对原料鱼的详细说明。

  该书原名为《童氏食规》或《北砚食单》(北砚是童岳荐的字),是据手抄秘本整理出版的清代菜谱。以扬州菜系为主,从日常小菜腌制到宫廷满汉全席,应有尽有。收录素菜肴2000种、茶点果品1000类,烹调、制作、摆设方法,分条一 一讲析明白。实为中国古代烹饪艺术集大成的巨著。

  《蔬食斋随笔》

  作者:聂凤乔

  聂凤乔,江苏兴化人。笔名老凤、公孙无恙等。著名烹饪学者,堪称“中国烹饪原料学第一人”。从事烹饪研究40余年,曾任扬州大学原商学院中国烹饪系主任。出版著作有《蔬食斋随笔》《食养拾慧录》《老凤谈吃》。

  其中《蔬食斋随笔》收录了他长达30余年的烹饪理论研究与实践,内容所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萝卜、白菜、辣椒等日常蔬菜,但是作者却能如数家珍将这些佳蔬的营养价值、掌故趣闻写得栩栩如生,读之趣味盎然。该系列被日本《圆桌》杂志译成日文,连载达5年之久。

《雅舍谈吃》

  作者:梁实秋

  梁实秋,20世纪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给文坛留下了2000多万字沉甸甸著译的文学大师。其散文自然、真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旁征博引、中西逢源等特色,后人从他的作品中遴选了有代表性的散文、小品、杂感、随笔,合成四卷本“雅舍文集”。

  阅读此书,读者不难从中感受这位大师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笥之富和经泽之熏,走进一片高雅脱俗的美文世界。

  可以说,《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

  《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作者:中国商业出版社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书籍系列,包括: 1.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2.易牙遗意 3.中馈录 4.醒园录 5.随园食单 6.素食说略 7.吕氏春秋·本味篇 8.养小录 9.千金食治 10.清异录·饮食部分 11.闲情偶寄·饮食部分 12.齐民要术·饮食部分 13.食宪鸿秘 14.随息居饮食谱 15.饮馔服食笺 16.饮食须知 17.能改斋漫录 18.先秦烹饪史料选注释 19.吴氏中馈录 本心斋蔬食谱 20.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21.造洋饭书 22.菽园杂记 升庵外集 饮食绅言23.调鼎集 24.粥谱 25.山家清供 26.太平御览·饮食部 27.宋氏养生部·饮食部分等,一书一特色,让读者从中品味美食的传统文化。

(湖南美食网 www.zghnc.com  提供分享)

 

打印】   【返回顶部】   【关闭
名厨频道
湘菜大师郑
湘菜名厨厨
湘菜名厨周
湘菜名厨刘
湘菜名厨陈
湘菜名厨童
 
专家团队
 
联系我们
 中国湖南菜_湘行天下厨政管理团队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高桥大市场西
 网址:www.zghnc.com

友情链接
合作媒体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10-2028 © [湖南美食网
湖南美食网是一家非盈利性传播机构,没有授权其它任何机构和个人开展其它营利项目。
本站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通知我们将会在24小时之内处理.
网站ICP备案号:湘ICP备2024042453号